
当城市的晨曦还未穿透云层,当深夜的街道只剩路灯微光,绿化河东项目经理臧金勇的身影,常出现在辖区的绿化带、行道旁。自2019年履职以来,他以“把绿化当事业,把责任扛肩头”的信念,将每一寸绿地、每一株树木都视作守护的“珍宝”,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,书写着一名基层绿化工作者对城市生态的深情担当。
“绿化工作没有‘旁观者’,更没有‘甩手掌柜’ 。” 这是臧金勇常挂在嘴边的话。担任项目经理的六年里,他始终把绿化工作放在首位,从项目规划的宏观把控,到苗木养护的细节落实,再到人员调度的精准安排,项目部大小事务他都亲自经手、逐项把关。在他看来,“一手抓安全,一手抓生产”不是简单的工作方法,而是对市民生命安全、对城市绿化成果的双重承诺。他严格遵照《绿化作业安全规范》,要求每一次修剪、每一轮灌溉都必须先排查安全隐患;他建立“日巡查、周复盘、月总结”的生产管理制度,确保绿化任务不打折扣、高效推进。正是这份“事事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让河东辖区的绿化工作始终保持高质量推进,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,各类绿化任务均按期圆满完成,为城市筑牢了一道生机勃勃的“绿色屏障”。
绿化是城市的“呼吸系统”,而守护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转,往往需要与恶劣天气“硬碰硬”。臧金勇深知,绿化工作是“全天候战场”,大风、大雨等极端天气来临之时,便是考验责任与速度的关键时刻。每年夏秋季节,高温、暴雨、台风交替来袭,成为绿化养护的“危险期”。今年秋季,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让土壤水分饱和,沿街行道树因根系松动失去部分固定力,倒伏风险陡增,且险情多集中在风急雨骤的夜间——这既是对树木安全的威胁,更是对市民出行安全的挑战。
府前街老旧绿化带大树倒伏,接到消息时已是凌晨两点,臧金勇毫不犹豫地从家中出发,第一时间召集项目部人员赶赴现场。夜色中,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,泥泞沾满了他的鞋子,但他顾不上这些,迅速划定安全警戒区、指挥人员分工协作,有的清理断枝、有的扶正树木、有的加固根基,在他的统筹调度下,原本杂乱的现场变得井然有序。短短数小时,倒伏的树木被妥善处理,道路恢复畅通,潜在的安全隐患被彻底消除。这样的深夜应急,对臧金勇而言早已是“家常便饭”——无论是树木倒伏,还是夜间车祸导致绿化树木受损,他始终秉持“群众安全无小事”的初心,以“平常心”应对“紧急事”,用最快速度抵达现场、最实举措解决问题,既避免了损坏树木引发的二次事故,更守护了城市夜间的安宁与畅通。
如果说应急处置是对绿化工作的“底线守护”,那么景观提升便是对城市品质的“主动赋能”。为响应市、主管部门“打造生态宜居城市”的号召,给市民营造“透山露水、远清近绿”的休闲环境,臧金勇主动扛起“疏绿透美”专项任务的重担。扶淇河、潍河沿岸是市民休闲散步的重要场所,也是城市生态景观的“窗口”,但部分区域绿植过于茂密,不仅遮挡了河景,也影响了景观的层次感。
为做好这项工作,臧金勇先实地勘察每一段河岸,根据绿植品种、生长状况制定“一岸一策”的修剪方案;再挑选经验丰富的绿化工人,亲自示范修剪技巧,强调“保留原生风貌、突出景观通透”的原则;施工期间,他每天清晨就到现场督导,从修剪高度到枝叶清理,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。有人问他“不过是剪剪树,用得着这么较真吗?”他却说:“这不是简单的修剪,是给城市‘梳妆’,要让市民走在这里,既能看到绿水清波,又能感受到绿意盎然,这样才对得起大家的期待。” 最终,在他的带领下,“疏绿透美”任务圆满完成,沿河景观焕然一新,成为市民口中“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”的好去处。
从守护一棵树木的安全,到雕琢一片河岸的景观;从应对深夜的紧急险情,到推进长效的绿化提升,臧金勇的工作看似平凡,却藏着对城市生态的深刻理解——绿化不仅是栽花种树,更是守护城市的“生态底色”,涵养市民的“幸福指数”。他用六年的坚守证明,一名基层工作者的价值,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,而在于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,把每一份责任扛到实处。在他的影响下,项目部形成了“爱绿、护绿、兴绿”的浓厚氛围,更多人加入到守护城市绿意的行列中,共同为河东的生态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“绿色动力”。
配资导航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