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天宝十四年11月9日之前,安西都护高仙芝与封常清分别回到了长安。这两位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将领,经过在安西四镇的艰苦战斗,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才华,从无名之辈一跃成为唐朝的赫赫战将,封侯拜相。他们的崛起可谓是一次惊天逆袭,让人瞠目结舌,然而,他们无法预料的是,这一切的顶点,却也正是唐帝国即将迎来自己悲剧的开始。
在这个时期,安禄山的叛军自范阳起兵,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,便攻占了河北多个重要城市,朝廷陷入了混乱与迷茫之中,毫无应对之策。
“天下太平久,人不知战。”有识之士早已洞察了形势的逆转,“然事有逆顺,势有奇变”,封常清于11月17日主动请缨,前往洛阳招募士兵,准备与老上级高仙芝会合,共同平叛。他还豪言壮语地说:“计日取逆胡首以献阙下。”
展开剩余83%封常清此时积极寻求和河北颜真卿部的合作,准备从多个方向牵制叛军。然而,这一切的背后,封常清显然低估了安禄山叛军的战斗力。长期在西域与边境的番军作战,让他忽视了此次敌人不仅是本土部队,而且装备、战术与唐军相当。
11月17日,封常清的征兵行动正式展开,他以范阳节度副使的身份,乘驿赴东京,迅速招募了6万兵员,但大部分士兵是未经训练的新兵,许多人甚至没有拿过武器。无奈之下,封常清只能带领这些“生死未卜”的新兵,前往荥阳以阻止叛军,尽管他的心里已然没有了太多的信心。
进入12月,局势逐渐恶化。安禄山的叛军开始南渡黄河,12月6日,叛军迅速攻占陈留,斩杀了1万多唐军。而此时,封常清才彻底意识到,叛军的实力远远超出他的预期,他们不仅战斗力强悍,而且对唐朝的降兵毫不留情,似乎是誓要消灭李唐王朝。
随后的几天里,叛军在荥阳、虎牢关等地接连取得胜利。唐军曾在130多年前的虎牢关一战中大胜河北敌军,为唐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。然而,这一次,封常清并未能延续往日的辉煌。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三者缺一不可,他只能一路撤退,依靠洛阳的防线勉强支撑。
12月12日,洛阳保卫战爆发。安史叛军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进攻,封常清在城内指挥防守,但最终无力回天。经过几次惨烈的战斗,他最终只能带领残兵通过洛阳西面撤出,转向陕州。
仅仅一天后,洛阳陷落,唐朝失去了东都。
封常清回到陕州后,面对老上级高仙芝的严厉责问,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。短短十天内,叛军的势力迅速南下,接连攻占了多个重要城市,而数万唐军的死伤也让封常清感到深深的挫败。高仙芝也意识到,这场叛乱并非突如其来,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准备,特别是安禄山选择了冬季作为南下的时机,借助冰封的黄河,轻松渡过。
高仙芝在深思熟虑后表示,当前形势下,唯一的选择便是退守潼关。可是,在此时他做出了一个极为冒险的决定:高仙芝未经朝廷批准,私自指挥军队撤退,并在撤离前纵火烧掉了陕州的三大粮仓,防止粮草落入叛军之手。
他的这一举动,在长安引起了轩然大波。大唐的臣民和朝廷高层对这场败退的处理方式愤慨不已,特别是高仙芝擅自放火烧粮,这一行为彻底打破了人们对他和封常清的信任。此前,在西域战场上的横行无忌,如今被放大到了极致,整个朝堂的气氛变得异常压抑。
在这个关键时刻,唐玄宗的心态发生了剧变。对于这样一位曾经身心顺利、称雄一时的皇帝来说,叛乱带来的不仅仅是自尊的丧失,更是对其治国能力的质疑。他曾经的“太平天子”形象开始崩塌,失望愈发深重,甚至开始对自己依赖的将领产生了质疑。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失败,彻底击碎了玄宗对这两位将领的信任。
唐玄宗愤怒至极,派遣边令诚前往潼关,严肃处理两位大将。封常清和高仙芝在临终时的心境,令人唏嘘。
封常清死前依然保持清醒,他在绝笔中承认自己低估了叛军的实力,但也警告朝廷,绝不能把叛军当成普通的流寇,“望陛下无轻此贼,则社稷安。”他知道,安史之乱的规模远超想象,若不及时做出应对,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。
封常清的死,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。几乎在同一天,高仙芝也被边令诚带走,面对着早已凉透的封常清尸体,高仙芝不禁感慨万千。多年前,他们携手征战西域,成就辉煌;如今,却是一起走向死亡的尽头。
高仙芝站在封常清的尸体前,喃喃自语:“昔日我提拔你,你后来接替我为安西都护,今日一同受死,真是命运的安排啊。”在深深的惋惜中,他终于走向了自己的终结。
天宝十四年腊月二十七日,唐帝国的两位大将双双陨落,距他们临危受命东出潼关平乱,仅仅过去了38天。而距离安史之乱的最终平定,仍然有2565天之遥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导航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